行业动态

潍柴动力,何以奔腾不息?(上)

走进潍柴,一种独特的气质直抵人心。

6月5日晚,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率全体管理团队及1600名“80后”青年员工,集体观看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出过程中,现场响起30多次雷鸣般的掌声,结束后全场潍柴员工自发鼓掌致敬,持续近20分钟。

这种气氛深深打动了全体演员和主创人员。“潍柴是一家在革命炮火中诞生、与共和国共成长的国有企业,潍柴的红色基因与沂蒙精神一脉相承、共振共鸣。”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感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入不敷出到2018年收入2354亿元、利润139亿元;从濒临破产到中国领先、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汽车和装备制造集团。传承红色基因的潍柴,以壮士断腕的担当与勇气率先推进改革,以超前战略眼光开放合作,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了21年高质量发展的“潍柴速度”“潍柴奇迹”。

走进潍柴,一个疑问有了答案:谁说国企搞不好?

探析这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级企业崛起之路,最重要的经验是:21年来,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始终心无旁骛攻主业,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这份初心,保持一种斗争精神、一种亮剑勇气、一种战士气概、一种冲锋姿态。

“凡是成功的企业,要攀登到事业顶峰,都要靠心无旁骛攻主业。”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为潍柴点赞。

“扛着铡刀搞改革”

改革,是观念的大撞击、利益的大调整。国企改革是“硬碰硬”碰出来的、是迎着困难干出来的

潍坊,古称潍县。明清时因商贸繁荣,曾有“南苏州、北潍县”之说。这片土地上,重商、亲商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创新之风劲吹。

潍柴从这里成长壮大。73年发展史上,潍柴既有成功研制6160中速柴油机的荣耀,也有引进斯太尔重型发动机的骄傲。但当改革开放进入第20个年头,1998年,潍柴却走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口。

这一年,一场惊心动魄而又影响深远的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在此以前,全国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亏损面超过40%。

已退休的潍柴集团原总经理孙承平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老国企的通病在潍柴身上越发明显——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工作扯皮,领导打扑克,职工摆小摊,全无生产积极性;体制落后,背着医院、学校、幼儿园等负担,捆绑着10多个与主业不相干的工厂……

“天之骄子”逐渐沦落为“市场弃子”。从一组数据可窥见潍柴当时的窘境——账面全部资金仅有6万元,债务高达3亿元;企业拖欠1.36万名员工最长6个月的工资;拖欠水电公司一年以上的水电费,不时断水、断电。

潍柴人记忆犹新:1998年的那个春节,时任潍坊市市长王玉芬临时协调500万贷款,亲自送到潍柴,才让电力公司恢复通电,让潍柴职工过了年。

也就是这一年,年仅37岁的谭旭光,走上潍坊柴油机厂厂长的岗位。

一场气势恢弘又艰苦卓绝的改革攻坚战随之打响。

当时,潍柴是有着1.36万人的大企业,但一线工人却不足5000人。现在看,这是多么荒谬的一件事。

怎么办?砸!

定岗、定编、定员的“三定”改革,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主辅分离、直面市场的“三三制”改革,一环扣一环地推开,砸碎了“铁饭碗”,打破了“大锅饭”。

为支持潍柴改革,潍坊市政府特批了500个提前退休的指标。企业内部再提前5年内退,有的女职工40岁就离开了企业。其余干部按照改革流程重新竞争上岗。

潍柴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袁在新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仅“管人”的部门,就有党委系统的组织处、干部处,行政系统的劳资处、再就业中心。4个部门合并为人力资源部,原有人数近60人,合并后只有18个编制,重新竞争上岗。

改革一步紧跟一步。越往前,越触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利益格局。

潍柴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勇,是这场改革的亲历者。他对改革的解读简洁清晰:“硬碰硬”。职工下岗分流,等于彻底砸碎“铁饭碗”。动员会上,一位副厂长拍着桌子说:“办不到,不知道该让谁回家。”不到一个小时,这位副厂长就被免去职务。

“不换思想就换人,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谭旭光说,没有任何退路,制度上明确改革举措,执行中一碗水端平,谁也不能例外。谁说情,就地免职。

有些职工为保住“铁饭碗”,以各种极端方式抵制改革。当时的潍柴铸锻厂,改革力度最大,裁撤冗员最多。时任厂长徐宏感叹,每次缩编都筋疲力尽,还要面对人身威胁。为防万一,徐宏上下班都有3个人陪着。

“扛着铡刀搞改革。”人们对谭旭光及其班子如此评价。

“瘦身”的硬仗打赢了:潍柴直属单位从53个减到12个(十部一室一中心),干部由750人减到219人,在岗职工总数由1.36万人减至8000人。“拆庙搬神”,为潍柴“脱胎换骨”赢得主动。

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也要能高能低。之前,销售人员无论业绩如何,拿的都是“死工资”。改革后,潍柴让他们按业绩拿提成和奖金。一个连科级都不是的驻外销售经理,年薪能高达10万元,比厂部高管多三倍;2004年,企业职工月平均工资只有800多元,潍柴对5名业绩突出的销售、技术人员的奖励是:一人一辆价值10万多元的新款大众POLO轿车,轰动全国。

“今年拿出5000万元专门奖励销售人员。”潍柴动力运营管理部部长姜宁涛说,潍柴始终奖罚分明,大奖大罚,奖起来“上不封顶”,让人“眼红”;罚起来“从不手软”,让人“心疼”。

1998年后的两三年内,全国几十万家国企,开启了市场化的变革进程。大量中小国企以转制的方式直接转向市场。相当一部分大型国企,在改革中增强了市场意识。

有人评价说,这一轮国企改革,潍柴是最为彻底的大型企业之一。

“三项制度”改革尘埃落定,刚刚从亏损泥淖中挺过来的潍柴,决定“趁热打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产权多元的股份制企业。

1999年下半年,潍柴确立了“三三制”产权改革的总体改制思路,核心内容是:1/3的资产和职工随高速机主营业务剥离出来,成立潍柴动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上市;1/3的原中速机业务和职工留在潍柴集团,形成中速机生产基地;剩余的1/3零部件生产厂和企业办社会职能,根据国家政策或带资分流、或推向社会。

时任副厂长的刘祥伍,被动员带领零部件厂改制。

纠结、失落、不甘!

“‘副厅级’有车有秘书,改制意味着从零开始。但总有人要为改革蹚路。”刘祥伍带领零部件厂800多名职工离开,成立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这个决定,刘祥伍瞒了家人很长时间。

“老刘,我们就要从‘大家庭’变成‘大家族’了。”谭旭光拍着他的肩膀,眼含泪花。

“今后,你要‘背靠大树、面向市场’了。”谭旭光对他承诺,改制3年内,在同等质量和价格的前提下,分流出去的企业享有潍柴外协配套方面的优先权。

或许人们都没有想到,走出去,成就了盛瑞传动今天的传奇——10年投入10个亿,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款8挡自动变速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潍柴完成了13家零部件和辅业单位改制退出。多方位吸纳社会资金,打破单一国有资本构成观念和格局,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其时也!

2002年,潍柴在行业内率先通过混改成立潍柴动力,国有股比例降到40%,不再一股独大,引入境内外战略合作伙伴和行业主导客户等多元化战略股东持股53%,核心人员通过股权激励持股7%,多元化的股权结构由此建立。

2004年,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一步打通资本国际化道路。

“‘三三制’改革,是潍柴对国企改革的最大贡献,是潍柴心无旁骛攻主业的起点。”谭旭光如此评价。

砸掉“三铁”,内部建立竞争性的体制机制,老国企的气质开始发生变化,市场导向、客户导向的机制进一步确立。

这种观念也是“砸出来”的。

1998年的一天,潍柴班组长以上领导干部齐聚在一个仓库前,眼前堆放着如山的零部件和整机。谭旭光抡起铁锤,狠狠砸向这些不合格产品:“今天我要求大家亲手砸毁这些机器!从现在起,取消废品仓库!以后谁砸了企业的市场,企业就砸谁的饭碗!”

“一台七八万,真心疼啊。”时任潍柴615厂副厂长的鲁文武挥起锤头,泪水哗地流下来。

2006年,为更好地接轨市场,满足客户需求,潍柴从销售、技术两个部门各抽调一部分员工,成立新部门——应用工程部,专门负责按市场战略开发产品、适应客户。

“现在,客户对潍柴发动机的要求,普通改动7天就能设计好,特别着急的,  

在不需要新部件、不涉及大的结构性调整的情况下连夜就能赶出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执行CEO张泉说。

2015年潍柴集团供应商大会上,谭旭光进一步总结:对客户的理解程度,以及转化为用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注重客户需求,山东一些国有企业有过惨痛教训。本世纪初期,以秦池为代表的一些山东白酒企业曾经辉煌一时,却由于不重视质量和品牌建设,特别是无视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最终被市场淘汰,对省内整个行业都造成了冲击。

“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市场基因却注入潍柴血脉,化为潍柴人的核心价值观。

从严重的“国企病”,到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潍柴的变化靠什么?

“改革,是对观念的大撞击、利益的大调整。”谭旭光的答案是,改革不是等来的,是“硬碰硬”砸出来的,是迎着矛盾上干出来的。

专注主业战略转型

国内并购,打造出全球重卡市场唯一一条“黄金产业链”;整合国际资源,盯住一流名企,与国际资本大鳄近身肉搏。核心竞争力是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搏击出来的

6月19日,椭圆形的潍柴总部办公楼内,谭旭光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潍柴发动机产品结构“同心圆”:不同的圆环标注出不同年份不同产品的销量占比,2005年的产品仅有3类,占比最多的达90%;“同心圆”最外围是2018年,产品有9类,占比最多的仅为27%。

熟悉潍柴的人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每当经济衰退,潍柴的下降往往是最缓慢的;而每当经济复苏,潍柴的增长又往往是最强劲的。这张“同心圆”,浓缩潍柴向全系列、全领域发动机转型的成果,阐释了规律背后的原因。

“无论行业如何跌宕起伏,无论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变幻,我们专注主业,加速产品、市场和业务结构战略调整,打造核心竞争力。”谭旭光说,专注的过程,是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斗争的过程。

船用中速机市场萎缩,高速机产品主要配套重卡,业绩周期性波动非常明显。新班子上任不久就发现,潍柴的发动机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业务结构过于单一。

随着国内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到来,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房地产走向市场化。1998年后,工程机械需求猛增。潍柴决定,凭借斯太尔发动机动力优势,跨界杀入工程机械市场。但工程机械市场被上海一家柴油机厂几乎垄断,谁都不肯轻易更换核心部件的供应商。

市场久攻不下,战场屡屡受挫。怎么办?孙承平给我们讲了一个谭旭光“带伤奇袭柳工”的故事。

这是国内工程机械大客户。1999年10月19日,谭旭光上任后的第二个厂庆前夜,他从北京赶回潍柴的路上出了车祸,断了4根肋骨。25天后,伤口尚未痊愈,谭旭光就出现在时任柳工厂长的王晓华面前。

“小谭,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就冲你现在这种情况还能跑到我这里来,明年我们一定配你的发动机。”王晓华被感动了。

从配套柳工的500台发动机开始,潍柴逐个突破、全面开花,主要工程机械市场占有率超过70%。

正当潍柴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时,却又被“及时”泼了一盆冷水。

1000万元,换来一句“危言耸听”的话,让潍柴警醒起来。

2004年,潍柴动力上市后,谭旭光请来世界四大战略咨询公司之一的罗兰·贝格为公司“体检”。

“如果固守现有柴油机,不进行产业延伸,不出5年,潍柴就会重新陷入市场困境。”潍柴高管们心头一颤。

咨询公司的话有充足依据。纵观全球,卡车厂在发展壮大后,都会自建发动机厂,独立发动机制造商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出路何在?一年后,正在苦苦思索的潍柴人迎来良机——资本大鳄“德隆系”崩盘,其控制的湘火炬资产出售,包含研制整车的陕重汽、生产变速器的法士特、制造车桥的汉德。拿下湘火炬,潍柴就能向动力总成延伸,掌握重型汽车核心技术。

“一定要拿下!”现在回忆,潍柴集团党委书记徐宏仍觉得惊心动魄。

按照竞拍规则,潍柴短时间内兑现不出数亿元资金。关键时刻,时任潍坊市市长张新起深夜坐在办公室指挥调度,协调银行和潍坊其它国有企业,“一夜之间”帮潍柴筹集了10个亿。

为了不让竞争对手猜到底牌,潍柴最初的注册资本只有500万元。直到竞标前5天,潍柴动力才分批注入了9.88亿元,第3天又增资到16.38亿元。

竞标前一天,谭旭光刻意分派两队人马各携一份盖有公章的标书,一队从青岛起飞,一队从济南起飞,同一天飞往长沙。“哪怕航班延误、取消,甚至飞机从天上掉下来,也必须保证第二天的投标。”

竞标开始,主要竞争对手出8.2亿元,潍柴一把拍上了10个多亿。人们惊呼:天价!

“现在看,太值了!”徐宏说,湘火炬给潍柴带来了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价值。更关键的是,潍柴由此构建起“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的动力总成系统,形成了全球重卡市场唯一一条“黄金产业链”,凭此支撑中国自主品牌商用车占据国内99%的市场份额,成功阻击了外资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与很多企业不同,从那时起,潍柴每隔两三年,都不惜重金聘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对公司进行评价,检视自身不足,让高管团队有战略家的眼光。“国际上一流的咨询公司,都为潍柴服务过。”谭旭光说。

2019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谭旭光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奖项的关键词是: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用历史长镜头打量,才能清晰地理解谭旭光当年的“疯狂”与梦想。

“我省工业基础好,诞生过小鸭、轻骑、华光等众多国有企业和知名品牌,但为什么渐渐衰落?因为这些企业缺乏危机感和开拓精神,守成思想严重,认为做好原来单一的产品、守着山东市场就足够了。”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福一说。

在国内市场上执牛耳,潍柴仍不满足。道理也简单:如果不主动与世界科技接轨,在全球开放中寻求合作提升的机会,迟早要被全球市场浪潮拍死在岸上。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重创了欧美经济。这对于积累大量资金的潍柴来说,是抄底并购的契机。

此时,一家具有百年多历史的船用发动机设计和制造企业——法国博杜安公司,进入了潍柴视野。鼎盛时期,法国军方车辆和快艇,甚至戴高乐航母均采购其产品。经济危机中,博杜安订单暴跌、连年亏损。

潍柴动力副总裁任冰冰说,潍柴果断出手,用299万欧元买下博杜安,有了第一个海外工厂,以此开始“试水”国际化。

跨国并购,要与国际资本大鳄博弈。

一直以来,全球高端液压技术被德国博世、日本川崎和德国林德等少数企业垄断。中国企业生产的高端泵车、装载机、叉车、挖掘机等液压系统完全依赖进口。

对德国凯傲集团和林德液压的重组,投资最大、难度最大。来自中国三线城市的潍柴,与全球顶级的两大投行狭路相逢,一家是被称为“金融海啸背后操纵者”的高盛集团,另一家则是“杠杆收购天王”KKR集团。

两大投行买下林德液压叉车业务后,又收购了其他叉车厂,组建起德国凯傲集团,谋求上市、高价变现退出。但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凯傲集团负债率居高不下,两个财务投资者被深度套牢。

2012年8月10日下午,意大利米兰王子酒店。双方拉锯战已持续了十多天,听完潍柴代表的一段辩论后,高盛欧洲区主席有些不耐烦了,冲着对面骂了一句:“Bullshit!”

当翻译将这句话如实转告后,谭旭光噌地一下站起身来,把手里拿着的一摞文件猛地向桌上一砸。“啪”,文件先是摔到桌子,又连同水杯溅落了一地。

“不谈了!”谭旭光说罢,转身就走……

打归打,谈还是要谈。高盛和KKR出售林德液压,就是为了降低负债率,实现上市、退出。如能帮他们解决这一难题,重组就会柳暗花明。谭旭光思考了一夜,琢磨出一个“70%加25%加1”的方案:收购林德液压70%的股权,增资入股凯傲集团25%的股权,凯傲集团在亚太地区的业务,潍柴动力具有主导权。

“这一方案不仅能使林德液压资产变现,还能以现金形式向凯傲集团注资,使后者重获上市的可能。这为KKR和高盛全身而退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也为潍柴动力日后增持留出了空间。”潍柴动力资本运营部部长郝庆贵评价。

智慧的博弈,双赢的结局。谈判成功!

2012年,潍柴战略重组全球第二大叉车公司德国凯傲集团,并购凯傲旗下林德液压,打造了“潍柴发动机+林德液压”的液压动力总成,打破了我国高端液压件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曾是国际化“初学者”的潍柴,大步流星走出去,在开放合作中“长袖善舞”——

2016年,推动凯傲收购美国德马泰克公司,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物流产业链;2017年,投资美国可替代燃料动力提供商PSI公司,打通潍柴发动机全面进入美国市场的通道;2018年,投资全球领先的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公司英国锡里斯动力、氢燃料电池公司加拿大巴拉德动力,与加拿大西港燃料系统公司达成HPDI天然气发动机战略合作,全面掌控商用车新能源三大核心技术。

到世界经济大海中遨游,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潍柴全面掌握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三大动力总成核心技术,从单一发动机企业,发展为业务覆盖动力总成、汽车、工程机械、智能物流、豪华游艇、金融与服务等6大板块的相关多元化集团,站在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未完待续 点击阅读下篇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