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马钢下了血本。
2021年新年伊始,马钢南区钢渣处理基地污水处理系统顺利启用运行,区域实现了运维一律远程控制和废水零排放的目标,标志着马鞍山绿色城市钢厂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马钢紧邻长江,点多、面广、流程长的钢企特点决定了环保压力巨大、任务繁重。特别是当雨季来临时,西山上流淌下来的雨水和丰沛的地下水汇集到基地水循环系统,给污水处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了守护好长江,有关人员克服了高温、汛期、高空作业等诸多不利影响顺利达成项目投产运用,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彻底解决了雨季污水富集问题,加快了马鞍山绿色城市钢厂建设步伐。
按照中国宝武的总体部署,马钢以体系化思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环境问题治理和环保工程建设,仅2020年,环保投资就超30亿元。
像马钢一样,由于在环保上舍得大手笔投资,越来越多的中国钢厂,加速向花园式钢厂转变。
积极谋划降低碳排放,行动迅速
去年,中国在联合国郑重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
为落实这一庄严承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行业,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钢铁行业将面临绕不开的挑战,必须从现在开始付诸行动。从今年开始,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发布新版钢铁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完善产能信息预警发布机制。
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获悉,最近,中钢协专门以视频会议方式,就行业2021年如何控产能增长、保产需平衡、抑进口铁矿石价格增长、降低碳排放等问题与6家会长单位等企业进行了研讨。大家一致表示,要处理好产量、需求、减排、低碳发展的关系,确保钢铁行业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
中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在会上强调,钢铁行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着眼“碳达峰”和“碳中和”长远目标,既要重视需求端又要抓好供给端,在严控钢铁产能增长、细化下游需求管理、推动超低排放改造、维护行业平稳运行、促进供需平衡等方面下功夫,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信部提出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是在综合考虑环境容量、碳中和、碳达峰、资源保障、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给出的发展目标,目的是促进钢铁行业能够产业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
“在积极谋划降低碳排放方面,我们应该是行动最快的行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新创表示,今年无论是压降粗钢产量,还是降低碳排放都面临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
面对严峻挑战,探索绿色永续发展
近日,中国宝武董事长陈德荣在马钢出席相关活动时表示,中国宝武以绿色发展指数为牵引促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长江大保护工作行稳致远。但是碳减排相关突破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及国内外政策跟踪研判等工作还须加强。2021年,在能源环保工作上,要以低碳冶金来促进整体环保水平的再提升。
在部署2021年工作时,陈德荣强调,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以本质化环保为抓手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加快制定中国宝武碳减排路线图,提前思考重大的行业性的颠覆性创新。
近期,首钢和河钢在攻坚克难、探索绿色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突破。首钢集团一项低碳清洁高效炼铁工艺和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获得专家评审通过,将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河钢集团联合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钢铁烟气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降低排放重在积极行动,尽早未雨绸缪。“我们2008年开始就研究钢铁企业碳排放,成立了低碳研究中心,为政府、行业、钢企开展各种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研究和低碳发展规划。”李新创表示。
《中国钢铁工业节能低碳发展报告(2020)》指出,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之基石。长期以来,钢铁工业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有力支撑了相关产业发展。同时,钢铁工业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中国钢铁工业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工业碳排放超过50%,占中国总碳排放量的15%左右,在国内所有工业行业中位居首位。
李新创表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仍须面临原料资源供应、绿色低碳发展、工艺流程调整及产业集中度提升等严峻挑战。中国钢铁行业特别是作为责任主体的钢铁企业,如能准确掌握碳市场机制对其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在合规运营的前提下更好地积极有效开展应对措施,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永续发展。
如是,钢铁业的春天可期。(本文来自中国经济时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自作者投稿或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及配图如有侵权或对文章观点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如转载本网站文章,务必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535-6792765